规范文化产权市场 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玫
在“文化产权市场回顾与规范发展”内部研讨会上发表讲话
2004年,上海首提文化产业理念。2009年,上海设立中国第一个文化产权交易所。十多年来,“文化产权”从一个概念发展到数千万投资人、上万亿元交易量的巨大市场。这段时间里,文化市场经历了火爆、整顿、再规范、再发展,大起大落的过程,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认真总结。
面对文化产权市场存在的不规范情况,如何加以改进,如何准确评价文化产权的市场地位,以便坚定信心,继续探索在规范前提下文化产权和知识产权发展路径,需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在此背景下,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组织召开了“文化产权市场回顾与规范发展”内部研讨会。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文化产权市场回顾与规范发展”内部研讨会会场
鉴于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玫在文化、产权领域的研究声誉,研讨会特邀马会长参会并发表讲话。
经过主办方同意,特将讲话原文发表。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文化产权市场回顾与规范发展”内部研讨会在这里顺利举办,我谨代表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奋斗在文化产权领域的探索者们致以衷心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
一、文化产权实践意义
我们在此讨论文化产业与文化产权、文化金融之间的融合创新与规范发展,意义重大。
2009年上海设立中国第一个文化产权交易所,2010年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及至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等。多年来,我们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繁荣我国文化产业和市场一系列指导意见、决定、通知和规划纲要,看到中央和政府部门对规范发展文化产权市场一以贯之的导向和精神。
十多年来,文化产权从一个概念发展到数千万投资人、上万亿元交易量的巨大市场,经历了火爆、整顿、再规范发展这样一个起起落落的过程,值得认真总结与研讨。在实践中探讨,在发展中改进。
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需要金融资本支持,需要文化产权要素规模化流转。通过文化产权市场的“三公”交易,使得文化企业、项目、产品等文化产权要素获得“价值发现”,在经纪、评估、审计、法律、担保等诸多中介服务机构的广泛参与下,使其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我们在此深入探讨文化产权市场规范发展,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针对各项工作重要环节,进行认真梳理把控,扎扎实实为整体行业健康发展垫好底,铺好路,把好方向,树好风气,也是为了促进更多社会资源予以关注和参与。
二、文化产权项目合作
我会是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管,1994年5月在国家民政部登记注册,2014年被评为全国性4A级社会组织,旨在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在促进海内外文化旅游、科技信息、经贸金融、教育培训和媒体传播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汇集广泛的专家系统资源和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
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是我国首家文化产权交易所,也是中央指定的国家级文化产权交易和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是行业的先行者及行业标准的制定者。长期以来,我会与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保持较好的合作关系,今年5月初,双方达成紧密战略合作,拟在艺术品等文化产权要素的溯源认证、确权登记、鉴定评估、保险仓监、担保融资、产权交易、数字信息和教育培训等方面展开一系列项目研发与合作。
三、发挥社会组织功能
我会作为全国性文旅类社会组织,有责任通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基本功能来服务国家、社会、群众和行业。
我们希望联合更多的专业机构和业内人士,与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共同搭建符合社会需求,国家标准,行业自律,群众满意的,健康有序,有权威性,有影响力,有责任,有担当的文化产权市场联合平台,大家形成统一目标和统一力量。在服务国家方面,盘活存量资产、发挥金融作用,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在服务社会方面,加强社会诚信文明建设,促进文化市场规范繁荣发展。在服务群众方面,加强科学普及,扩大就业培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在服务行业方面,建立健全广泛、专业和权威的文化产权细分领域产业链体系,共同推动制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
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历史、寻求共识,希望通过思想的碰撞、痛点的解析、模式的创新,坚定信念,持之以恒,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促进文化产权市场规范发展,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增进世界民族文化交流做出努力。
谢谢大家!
中国世界民族文化交流促进会会长马小玫
2020年6月23日